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
升级打造水电气网联合服务,让市民最多跑一次……产业结构持续优化、平台经济蓄势待发,数字经济和新制造业双擎驱动,余杭或将迎来又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。推动168个高频民生服务事项就近办家门口办,加快打造15分钟政务服务圈……这种变化在供电上同样可见一斑。
华研创科董事长阳凌峰介绍。这10年,供电公司持续加快电力基础设施规划建设,全面提升电力供给能力。在城市核心区域打造供电可靠率99.9999%的高可靠性配电网……在这里,供电公司以可靠电力赋能优质营商环境。余杭逐渐从传统制造业剥离的阵痛中走出来:2022年规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205.48亿元,增长1.8%,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84.7%。在未来研创园鸿雁园区屋顶上,超过8000平方米的光伏板日均发电5万千瓦时,可满足园区30%的用电需求。
营商环境的久久为功余杭经济发展再创佳绩,得益于数字经济的日积月累、制造业转型的未雨绸缪、科技创新上的持之以恒,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——优化营商环境上的久久为功。眼下的余杭,正成为创业的热土——依托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,先后引进了一大批科研院所。从营收规模来看,2022年北京、深圳、上海、杭州4座城市在万亿元以上。
(资料图)与此同时,合肥、东莞、西安新增上市企业也超过10家,成为资本市场上的新兴力量。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,各地纷纷发力资本市场,出台专项政策推动上市企业培育。尤其是龙头上市企业处于产业链、创新链和供应链的核心位置,对于培育新兴产业,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都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。作为融资和优化配置的市场化平台,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资本市场的助力。
倘若从总市值来看,深圳甚至还要领先上海5000余亿元。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反差?我们拆解天津的上市公司年报,从全球航运巨头中远海控的身上找到了原因。
腰部格局:东莞增量最大,合肥反超武汉 相比头部城市的强者愈强,A股上市公司数量在腰部城市身上的竞争态势更为激烈。其次,它们本身产业链相对完善,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和空间。具体到营业净利率,北京、深圳、上海、杭州分别为9.63%、8.30%、6.35%和4.68%。资本市场的实力并非仅有企业数量,更重要的是企业规模和发展潜力。
截至目前,武汉、青岛和郑州A股上市企业数量分别为76家、64家、38家。比如,工商银行、中国石油、中国农业银行等总市值均在万亿元以上。从净利润来看,仅有北京上市企业净利润过万亿,深圳、上海、杭州均在千亿级以上。从这一维度来看,上市公司数量前十阵营中,上市公司数量与经济总量的排序基本一致。
青岛2023年将力争新增上市及过会企业10家以上,继续保持企业上市快速发展态势,在北方城市资本市场上争先进位。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此前分析,上市公司数量折射出不同省份、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和投资吸引力。
2021年合肥A股上市公司数量为67家,距离排名第11位的长沙差11家,距离排名第12位的武汉差4家。从分布来看,南通上市企业主要集中于机械设备、纺织服装和电气设备等领域,2022年全市48家上市公司中仅有中天科技、江山股份两家达到10亿元以上,24家净利润在1亿元以下,这也反映出其整体盈利能力较弱。
郑州计划利用5年时间(2022-2026),实现境内A股上市公司数量翻番,达到66家。不过,武汉、青岛等增速趋缓,新增上市企业均仅有5家。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杭州、苏州、广州、南京、成都、宁波、无锡上市企业数量均在110家以上。从更大的范围来看,天津、福州、西安、成都营业净利率均超过10%,领跑24座万亿城市。在衡量城市上市企业盈利能力时,一企独大也是需要考虑的情况。在合肥之外,西安、东莞是A股腰部版图中的耀眼新星。
这些数量庞大,体量惊人的龙头企业支撑起北京19.59万亿元的总市值,甚至超过上海(7.54万亿元)、深圳(8.07万亿元)、杭州(3.01万亿元)上市企业市值的总和。即便上市企业数量并不占优,但是盈利能力指标上确实一骑绝尘。
在A股上市企业数量最多的4城中,北京营业净利率最高,杭州营业净利率最低,这也反映出二者上市企业整体盈利能力的差异。这主要体现在龙头上市企业的差距,上海市值200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5家,包括东方财富、交通银行、中国太保、浦发银行和金龙鱼,而深圳则有8家,其中招商银行、中国平安、比亚迪市值都在4000亿元以上。
尤为值得注意的是,北上深三城分别是北交所、上交所、深交所的主场,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赋能作用日渐凸显。这些城市也是新增上市企业的主要瓜分者,2022年以来新增上市企业均在10家及以上。
相比之下,武汉、郑州等经济强市的表现并不如意,2022年以来增量均只有5家,面临追兵渐近、标兵渐远的形势。与此同时,二者跟青岛的差距缩小至6家,大有赶超之势。不过,凭借亮眼的增量,目前合肥已经反超武汉3家,并且将与长沙的差距追至6家。在合肥、东莞和西安加速起跑的同时,天津、重庆、长沙的新增上市企业数量也分别达到9家、9家、7家,增速尚可。
在生物医药领域,有上海医药、复星医药等31家上市药企,汽车领域有上汽集团、华域汽车等18家上市车企。比如,金融领域有中国银行、工商银行、建设银行等10家上市银行,生物医药领域有国药股份、中国医药等40家上市药企,电信领域坐拥中国移动、中国联通、中国电信三大电信巨头。
倘若选取营业净利率(净利润总额/营收总额)指标来衡量24座万亿城市上市企业的盈利能力,则会发现上市企业数量乃至营收总额规模跟盈利能力并非一一对应。比如,截至一季度末,北京的北交所上市企业已经达到16家,公开发行融资40.36亿元。
就在同一天,合肥芯谷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又向上海证券交易所递交招股书,准备在上交所上市。经济学家宋清辉向城叔分析,当前资本市场对企业、产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带动作用越来越强,也备受各地重视。
从上市公司总市值来看,北京、深圳、上海、杭州、广州等14座城市已经成为资本市场上的万亿版图,合肥、重庆也已然万亿在望,是其中的佼佼者。不过,其与深圳在资本市场并未拉开明显差距。2022年年报季现已收官,A股上市公司区域版图正式刷新。不过,杭州、苏州和南京的上市公司数量表现相比经济表现更为亮眼。
从净利润排名前十的企业来看,北京一半企业营业净利率都在30%以上,而杭州仅有3家在30%以上。与此同时,营业净利润排名较高的福州的兴业银行、西安的陕西煤业也起到类似的带动效果。
今年以来,东莞的电动车企业绿通科技、西安的新材料企业北方长龙已经先后登陆资本市场,但是青岛依然颗粒无收。(文章来源:每日经济新闻) 标签: .content_biaoqian ,.content_biaoqian a ,.content_biaoqian a span{color:#fff !important;font-size:14px;}。
与之相比,上海上市企业也达到425家,主要集中在医药生物、汽车、房地产、电子、化工等领域。盈利能力:天津福州领跑,南通最低 对区域经济发展而言,上市公司的数量反映资本市场的规模,而其盈利能力则反映资本市场发展的质量和水平。